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

详细内容

是蒙牛更牛还是伊利更利?(二)

2004-08-16 09:20:39  点击量:

  2002年我国原奶产量1200万吨,而同期国内原奶消费量1400万吨,缺口200万吨由进口乳品来填补。如果今后10年我国乳品消费将保持每年12%~14%的增长,而受奶牛自然繁衍规律和国家对奶牛进口的限制,原奶产量的增幅仅在10%左右,原奶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一些行业观察家将国内的乳品企业划分为资源型企业和都市型企业两大类。资源型企业原奶资源十分丰富,但问题是远离消费市场,必须解决产品的远距离运输和市场投放问题,代表企业便是蒙牛和伊利。而都市型企业如光明乳业和三元股份都拥有成熟的市场,但只能依赖城市周边有限的奶源。

  这两种企业在奶源、加工和销售渠道方面拥有各自鲜明的特征。都市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对核心市场奶源和直销网络的控制,由此形成强大的进入壁垒,垄断当地市场。从发展战略看,一是复制,通过兼并、收购或新建工厂把对都市奶源和直销网络进行控制的知识和经验复制到其他城市市场;二是出击,到奶源地区和资源型企业争夺资源,生产UHT奶和奶粉,抵御资源型企业的竞争。而资源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复杂的全国经销渠道的把握。他们一方面利用扩大生产规模来构筑进入壁垒,形成庞大的产能给后来的都市型企业制造压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收购或新建的方式逐步渗透城市保鲜乳品市场,对市场型企业的生存空间进行挤压。

  业内资深人士李天田曾在去年末描述了近几年乳业的竞争格局:2002年是中央军团稳扎稳打,地方军团保卫家园,海外军团虎视眈眈,新军团气势如虹;2003年是中央军团收缩战线,地方军团疲惫应战,海外军团一边干看,行业新军全军溃烂;2004年的趋势是:巨头争霸(可能销售额接近),终端争夺(包括业态扩张等),新资本进入(外资进入),行业黑幕(每个行业都有自己不能见光的东西,是发展初级阶段必然的问题,如果突然爆出就会有很大的杀伤力)。

  蒙牛是“吸”钱机器

  李先生的预言不幸成真。今年突发的“阜阳假奶粉”事件令整个行业面临一场公众信任危机,而在蒙牛上市前夕,也曾受到了来自同行业有关产品品质的恶意攻击。

  但竞争毕竟要靠实力说话。蒙牛在业内创造的奇迹已让对手备感压力,习惯了超高速发展的蒙牛在上市后继续提高了自己的产能目标:到2005年,将由现在的126万吨年产能提高到275万吨。另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蒙牛手握巨额现金,将会进行疯狂的并购活动。

  蒙牛一直都不缺钱,从2002年几家国际投资机构的主动参股,到今年五粮液注资传闻,再到上市时200余倍的超额认购,都说明这家民营企业已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认可。资料显示,蒙牛在2001~2003年融资所得资金净额分别为8250万元、1.48亿元、5.833亿元,今年上市一举就融资近14港元。而其2001~2003年间的投资也不断增加,分别为1.077亿元、1.782亿元、7.379亿元,资金筹措与扩张步伐紧紧相连。

  伊利股份作为行业里最早上市的公司,早已尝到了资本市场的好处,发展至今伊利一直给人以“绩优股”的形象,融资相对便捷,除了在1997~1998年两次配股成功外,更在2002年增发新股筹得8亿元。

  而蒙牛作为目前行业中惟一在海外市场上市的企业,其优势显然是其他公司所不具备的,它可以随时发新股以进行购并活动,在国内市场则几乎不可能实现,再融资也受到种种指标限制。

  伊利的MBO努力?

  蒙牛此次上市,不仅解决了资本通道问题,而且也从制度上保证了管理层及其他人才的激励问题。蒙牛乳业没有政府性投资和国内投资机构入股,是一家由自然人持股同时又吸纳境外投资机构入股的企业。在其股本结构中,牛根生的个人持股比例只占6.1%,众多管理层以及业务伙伴通过信托方式持股,摩根士丹利等外资机构也继续持股,流通股本占近40%,较为健康合理。

  而伊利股份事实上也在做着民营化的努力。2003年3月19日,伊利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大股东呼和浩特市财政局与金信信托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前者将其持有的公司14.33%股份转让给后者,转让价格为10元/股,转让价款总额2.8亿元,金信信托成为伊利股份的第一大股东。在二级市场上表现生猛的金信信托以如此方式进入上市公司还是头一遭,而且直到现在并无意于改变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只想做战略投资者,不谋求对公司的实际控制。

  每股10元的转让价,似乎在历次上市公司股权转让中都未出现过,但相比较当时8.938元/股的净资产而言,实际溢价有限。而且据知情人士透露,雀巢曾经向呼市财政局开价20元/股欲购买这部分股权,但遭到拒绝。由此有人开始怀疑金信信托背后另有其人,而金信信托的内部人士也曾透露,金信信托只是名义上持有伊利股份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于是,市场上便猜测伊利股份可能会通过信托方式完成MBO。不管这一事件的最后结局如何,伊利股份的管理层也早已成为公司的大股东。从2002年第三季度报表中开始浮现的呼和浩特市启元投资有限公司,便是伊利股份高管层注册成立的公司,最新数据显示,启元投资共持有伊利股份4.38%的股份,为第二大股东。

  复杂的人事

  伊利股份的第五大股东华世商贸不仅成为“独董事件”中的焦点之一,也逐步揭开了伊利内部矛盾的一角。

  6月,伊利股份总裁潘刚被免掉兼任的液态奶事业部的总经理职务。据伊利股份的一位人士称,今年不过34岁的潘刚虽然年轻有为,但其被提拔为总裁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内部权力斗争。据称,当时任集团总裁的杨桂琴(现任副董事长)势力很大,对郑俊怀产生了威胁,郑提拔了潘刚以制衡。

  而据说,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当年从伊利出来,也不是因为和郑俊怀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杨桂琴的因素。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说:“伊利的工资在全行业是最高的,但是它过于强烈的业绩导向,加上公司文化中的不信任因素使他们留不住人。伊利发展的十几年中,流失了数百名人才。”

  熟悉伊利一切的牛根生显然不会轻易再犯同样的错误。由于他本身在行业中浸淫已久,熟悉各种规则,而来自伊利的经验和教训使得蒙牛具有了绝大多数初创企业很难具备的战略和远见,这才是其一直能保持高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但不能忽视的是,蒙牛近年来始终以咄咄逼人的挑战者姿态,不断抢夺伊利和光明的市场份额,到如今也成为了市场领导者之一,大企业病很容易冒头,能否继续保持挑战者的心态和锐气,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蒙牛能猛到何时。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