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

详细内容

含孔雀石绿的鱼到底能不能吃?

2005-07-27 17:24:44  点击量:

  鱼市惊现孔雀石绿

  近段时间,“孔雀石绿毒浸鲜鱼”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称“孔雀石绿”已成继“苏丹红一号”后,威胁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又一大杀手。

  6月5日,《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一家知名的超市连锁店出售的有机鲑鱼体内被发现含孔雀石绿。”

  6月30日,河南一家媒体报道:郑州市场上出售的鲜鱼,不少是使用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的化学物品孔雀石绿浸泡过的。

  此前的3月8日还有媒体报道: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水产检疫队在渝中区西三街水产交易市场,查获600只含有致癌药物孔雀石绿的甲鱼。

  这些报道尤其是河南一家媒体的大篇幅报道刊发后,国内近百家网站和媒体转发。搜狐网站转发此消息时竟用“比苏丹红毒……”作大字标题。7月22日8时,记者输入“孔雀石绿、食品安全”点击百度网站,发现相关网页竟达37700篇。

  媒体报道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河南及湖北(郑州市场鲜鱼供给地之一)农业、畜牧和水产等部门下发紧急通知,对非法使用孔雀石绿者严惩不贷;7月7日,农业部办公厅发出《关于组织查处“孔雀石绿”等禁用兽药的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拉开稽查大网。

  一时间,市民惊叹:这鱼,谁还敢吃?鱼市和养殖企业也随之出现“地震”。

  “孔雀石绿”究竟为何物

  针对“孔雀石绿毒浸鲜鱼”事件及消费者特别关注的食用鱼安全问题,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应本报河南记者站邀请,专门组织包括水产养殖专家、鱼病专家和饲料营养专家在内的13名科研人员召开“孔雀石绿现象专家分析研讨会”,从科学角度就读者关心的问题给出说法。

  专家们首先介绍,孔雀石绿是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属三苯甲烷类染料,见光容易分解,易溶于水,溶液呈蓝绿色。由于“孔雀石绿”中的化学功能团三苯甲烷具有高毒、高残留及“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我国从未批准将其作为兽药用于水产养殖。2002年5月,农业部更是把它明确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并以193号公告名义下发各地执行。

  但是,在此之前,不仅一些养殖户用它来防治鱼类水霉病,就是一些鱼病教课书、鱼病防治手册、水产报刊杂志等在介绍涉及水产动物水霉病防治方法时,也都推荐使用孔雀石绿。记者上网点击发现,在无锡市锡山区农林局2002年4月10日第5期《农林信息》上就有一篇《开春防鱼病》的专家文章,还在推荐用孔雀石绿来防治鱼水霉病。

  然而,专家指出,“孔雀石绿”并不是鱼病的万用良药。它对防治鳃霉病、小瓜虫病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即便是对水霉病的治疗作用也有限。此外,在运输过程和销售过程中使用“孔雀石绿”,反而会加速鱼类死亡。

  不必“谈鱼色变”

  专家们告诫,尽管目前出现了“孔雀石绿毒浸鲜鱼”事件,但消费者完全不必“谈鱼色变”。

  一是有关媒体把“孔雀石绿”和“苏丹红一号”类比,给消费者一种风声鹤唳的感觉,是不恰当的。“苏丹红一号”直接食入人体,而“孔雀石绿”有一个经过鱼体的转化过程。

  二是“孔雀石绿”见光易分解,可以分解掉一些毒副作用。

  三是“孔雀石绿”主要是在进行鱼卵孵化和鱼种放养时进行短时间的体外浸泡,鱼经过4-5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养殖后才能上市出售,有害的残留已经减少到“检测不出”。

  此外,我国近年来已经加强了渔药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开展了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无公害养殖基地认证等,有效地推动了各地水产养殖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立,“孔雀石绿毒浸鲜鱼”只是少数养殖户和不法商贩的行为,大多数水产品仍然是安全的。

  但是,专家们提醒,在水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尤其是成鱼阶段、贩运和销售过程中使用“孔雀石绿”,对人体的危害的确很大。普通消费者可用肉眼辨别:一是看鱼鳞的创伤是否着色。受创伤的鱼经过浓度大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后,表面发绿,严重的呈现青草绿色;二是看鱼的鳍条。正常情况下,鱼的鳍条为白色,而“孔雀石绿”浸泡后的易着色;三是不要买通体色泽发亮的鱼。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