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

详细内容

中国乳业阵痛调整中的“希望之路”

2005-10-31 11:52:52  点击量:

    在辽宁、陕西等地,虽然许多地方政府热衷于倡导农民养牛,但与发展奶牛产业相关的防疫、产品质量监管、市场监控等工作却有意无意地冷落。

    [[left]][[image1]][[/left]]我国奶业与国外一些奶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除奶牛单产水平低、良种奶牛数量不足、饲养管理水平低下等“初级阶段”主要症状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疾病防治技术体系严重落后于奶牛发展,疾病发生率较高,大大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和牛奶卫生质量。

    从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部门了解到,近两三年来局部地区的动物疾病发生率上升,甚至个别地区出现了养奶牛赔钱现象,其中主要原因是政府服务不到位,防疫工作相关法规滞后。

    据调查,东北某市奶牛70%以上的牛患有不同程度营养代谢性疾病,如酸中毒、酮病、肝脏代谢紊乱、低乳脂综合征、蹄变形等;30%左右的牛患有不同程度繁殖或产科疾病。

    除了防疫工作薄弱外,有关部门对产品质量监管不力,技术手段落后,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奶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生鲜牛奶质量标准,鲜奶质量差距大。我国现行的生鲜牛奶标准多数是15年前制定的,检测的指标少,计价体系极不合理,远远落后于国际标准。目前乳业发达国家已经根据乳脂产量和乳蛋白产量计价,而我国仍然采用传统的计价体系,在其他指标合格的情况下,只要乳脂率达到3.1%,乳蛋白率2.9%就是一等奶,营养指标再高也是一个价钱。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对进口奶牛和进口奶粉的有效调控,过量进口奶粉和奶牛已经损害了我国奶农的利益。据统计,1999年我国进口奶粉的数量为5.66万吨,至2003年达到13.37万吨:而一吨奶粉可以勾兑出8.5吨至9吨牛奶,相当于每年进口了120万吨的牛奶,考虑到其他进口乳制品,我国每年进口了相当于我国牛奶总产量10%的牛奶。

    与此同时奶牛的进口头数也逐年激增,2002年为11429头,2003年50007头,2004年达到11.3万头。大量进口奶粉对奶农生产的原料奶价格形成挤压,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奶农收入。同样,过多过滥地进口奶牛,特别是生产性能一般的奶牛不仅无助于我国的奶牛业,反而加重了奶农的成本负担。

    有效调节产业链各环节利益

    考察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产业链条,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郗伟斌认为,目前奶业链条中利益分配现状很不合理。

    在整个乳业链条中,除奶牛生产者、加工者、营销者、消费者外,目前我国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中间环节──牛奶收购者(中间奶站)。生产者、加工者、营销者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由于原料奶收购、加工、运销的地区垄断性,加工者实际上掌握着原料奶的定价权。当市场出现风险时,加工者往往将风险转嫁给这个产业链中的弱势群体---牛奶生产者,造成生产者的利益得不到维护和保证。牛奶收购者往往可以部分操纵牛奶的价格,他们是假奶、劣质奶的主要制造者,奶牛养殖业的最大受益者。

    郗伟斌说:“这部分人一是有钱,建得起奶站,买得起冷槽车,而且大多有较为丰富的掺假、造假经验。往往是低价收购劣质奶,进行处理后以高价卖出。即使在奶牛亏本的阶段,一天收购8吨奶的中间人一年的利润在100万左右。”

    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有待于政府干预和调控。从乳业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在乳业发展的初期,对乳业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进行适当的科学的调控是必要的。如澳大利亚从1997年才解除调控;以色列现在仍对羊奶的价格进行调控。当然这种调控是基于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基础上的。

    有关人士呼吁,应尽快引导我国乳品企业与奶农建立风险共担机制。由于我国奶牛饲养分散,产业化组织程度低,相当一部分奶农没有与加工企业建立牢固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很多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农户的关系还仅仅停留在一种买卖关系上,短期行为严重,经常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为了继续保证企业公司的利润不下降,人为地压低原料奶的收购价格,将市场风险完全转嫁到农民身上。

    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分散饲养、集中挤奶和养殖小区的组织形式,使奶农和加工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并最终在企业与奶农之间建立起风险共担机制。对这一问题,西安东方乳品厂总经理杨林伟的认识是,奶牛养殖户是乳品企业的"第一车间"。经历了奶业市场的波动后,企业从得到品质优良的稳定奶源角度出发,有动力也有能力推动乳品企业与奶农风险共担机制的建立。

    夯实战略性、基础性工作

    分析今年的奶贱伤农事件,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政府在奶牛热中没有摆正自身位置,以发展经济为目的盲目地发展养殖业,教训是深刻的。今后如何实现奶农利益、奶业发展共生共赢?关键还在于政府如何作为。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吕杰、西安乳业协会秘书长王伟民等指出,奶业是关系到千千万万奶农利益的基础产业,但长期以来,政府对奶牛产业的管理主要由农业部门实施,主要抓的是生产环节,一些地方政府把发展奶牛产业当作提高奶牛养殖数量,甚至把发展奶牛养殖作为官员的政绩考核内容,但是对加工、销售环节的调控和引导十分薄弱。结果是奶牛规模快速增长,而市场无序竞争、企业盲目扩张没有得到调控。今后,政府应该转变单纯发展经济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加强科学研究,引进、消化并开发实用生产技术,通过提高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提高现有奶牛单产,同时加强政府科学调控和管理,引进国外先进做法和理念。

    首先,应加强对奶业发展的统筹,避免盲目性。奶业在我国基础薄弱,起点较低,很多地方政府发展奶业的主观愿望是好的,想以此增加农民收入,但往往脱离了产业发展实际。对奶业发展,国家应由有关部门牵头进行统筹,并制订出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在产业发展指导中,应强调目前我国奶牛养殖首要的问题是提高养牛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水平,而不是迷信“存栏数”,盲目扩大养牛规模。

    二是对乳业进行经济上、政策上和技术上的扶持。无论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还是从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在乳业发展的初期,对乳业进行经济上和政策上的扶持都是必要的。比如帮助奶农建设基础设施,在市场较差时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助等。加拿大政府一直到2000年才停止了对相关项目的资助,但政府每年还投入大量的研究经费解决乳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

    三是加强奶业立法和制标工作,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奶业法规和标准体系。并且要加强监察力度,从根本上杜绝乳制品行业中的欺诈行为。另外,在制定标准时必须考虑保护民族奶业健康发展。

    四是对奶农实施价格补贴政策。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奶业被列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各地也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但由于认识不到位,对奶业的实际支持总显得雷声大雨点小。因此,建议我国借鉴发达国家保护奶农利益的做法,对奶农实施价格补贴政策,以规避奶业生产风险。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