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标准 > 普通食品 >

详细内容

【实用版】中国食品企业常见消毒剂【国家标准】解读

2022-12-03 18:39:40  点击量: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消毒剂一度成为人们抢购的产品。“75%的酒精”、“84消毒液”、“过度消毒使人产生不适”、“消毒剂种类那么多,如何安全杀灭冠状病毒”等字眼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消毒剂主要分哪几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消毒剂都是哪些?各消毒剂国家标准主要指标是如何规定的?本文针对常用消毒剂相关国家标准进行解读,并对标准中规定的有效期、微生物杀灭指标、应用范围、注意事项等项目进行比对分析。

 

 

 

一、常用消毒剂分类

 

消毒剂是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由于消毒剂的主要成分是各种化学品,人们也常称消毒剂为“化学消毒剂”。按有效成分可分为醇类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胍类消毒剂、酚类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等;按用途可分为物体表面消毒剂、医疗器械消毒剂、空气消毒剂、手消毒剂、皮肤消毒剂、黏膜消毒剂、疫源地消毒剂等;按杀灭微生物能力可分为高水平消毒剂、中水平消毒剂和低水平消毒剂。

 

 

二、常用消毒剂相关国家标准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基因特征与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它是一类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当包膜被消毒剂破坏后,RNA也非常容易被降解,从而使病毒失活。目前尚无新型冠状病毒抗力的直接资料,基于以往对冠状病毒的了解,所有经典消毒方法应都能杀灭冠状病毒。

常用的消毒剂产品按照成分可分为9种: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醇类消毒剂、含碘消毒剂、酚类消毒剂、环氧乙烷、双胍类消毒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微生物杀灭指标是衡量消毒剂杀菌效果的核心指标。微生物杀灭指标是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反应后,稀释至说明书中规定的使用剂量,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中的定量杀菌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其杀菌效果应达到的杀灭对数值。杀灭对数值的含义是当微生物数量以对数表示时,指消毒前后微生物减少的对数值。

本文重点对二氧化氯消毒剂、胍类消毒剂、含碘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等卫生要求相关的国家标准中的产品有效期、微生物杀灭指标、应用范围、注意事项等进行比对分析,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二氧化氯消毒剂、胍类消毒剂、含碘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含镍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乙醇消毒剂、含氯消毒剂等卫生要求中对于微生物杀灭指标值基本一致,主要体现为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等指示菌(毒)株的杀灭对数值,且限值要求基本一致。对于医疗器械等特殊用途的微生物灭杀指标有特殊的要求。

 

三、使用方法建议

 

结合常用消毒剂相关国家标准中主要指标的对比,可知不同的消毒剂的化学特性导致其应用范围、使用注意事项等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面针对常用的几种消毒剂的使用方法作简要介绍,见表2。 

\

 

 

四、小结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仍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只有当面临传染病威胁或者人群密集性活动时才有必要进行消毒,消毒时要精准消毒、科学消毒。

常用消毒剂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同消毒剂的有效期略有区别,消费者在使用时需提前查看产品有效期。

(2)不同消毒剂的应用范围不同,主要分为日常普通物品表面消毒、手、皮肤、黏膜、空气、伤口、医疗手术等,消费者应根据使用对象,有针对性的选择消毒剂。

(3)消毒剂属于化学试剂,使用时需要注意与其他化学物质同时使用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如“84消毒液”属于含氯消毒剂,不能与其他洗涤用品同时使用,否则会加大空气中氯气的浓度而引起氯气中毒。

(4)多数消毒剂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建议使用时注意佩戴橡胶手套等防护用品。此外,有社区、单位对于人员和车辆进行全身、全车体消毒的做法不可取。消毒剂对物品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同时对于人体黏膜、皮肤都有较强的刺激。

(5)不同消毒剂或者同一消毒剂应用于不同对象时,使用浓度略有区别。消费者在使用时应按照说明书中的浓度要求参考使用。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期间,合理使用消毒剂,避免过度消毒,尤其是避免室外过度消毒造成的生态失衡以及残留消毒剂对于环境的污染。

(6)对于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公共交通工具、电梯间、办公场所、会议室场所、宾馆、超市、饭店等,没有出现病人或疑似感染者时,主要以加强清洁为主,对手经常接触的重点部位应每天重点开展消毒。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