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技术 >

详细内容

食糖并非健康之敌 正确认识食糖

2007-05-16 11:44:48  点击量:

     近年来,我国食糖质量抽检结果一直不甚理想,加之一些媒体对糖的危害性宣传过多,对糖的性质和生理作用却介绍很少,使人们对糖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走入了食糖消费的误区。其实,食糖既是一种可直接入口的食品,也是用于烹调的调味品,同时又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不仅用途非常广泛,而且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正确认识食糖

    食糖有白糖、红糖之分。甘蔗、甜菜榨汁后加工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结晶叫白糖,其味甘,性寒、冷利,主要成分是蔗糖,有润肺生津、和中益肺、舒缓肝气的功效。其中用甘蔗制成的白糖呈小晶粒状,称为砂白糖;用甜菜制成的白糖呈细粉状,称为绵白糖。有些消费者认为绵白糖更甜些,这是由于绵白糖入口后同舌头的接触面比砂白糖大,给人的感觉似乎更甜,其实它们都是蔗糖,甜度也是一样的。

    甘蔗、甜菜榨汁后未经精加工的粗制品叫红糖或黄糖。由于存在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所以具有红、黄的颜色。这种未经提纯的糖,营养价值反而高于精制的白糖。1千克红糖含钙900毫克,为白糖的3倍;含铁40毫克,为白糖的2倍;此外,还含有维生素A原、维生素B1、B2等多种维生素及锰、锌、铬等微量元素,具有补血、破淤、舒肝、驱寒等功效。

    不必谈糖色变

    许多人认为,食糖与糖尿病有关,而且会导致肥胖;一些医生也建议人们吃低糖食品;一些文章甚至向人们暗示,“无糖”的才是“健康”的。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如果将人体比做机器,那么维持其运转的“燃料”70%来自糖类(主要包括食物中的淀粉和食糖),脂肪和蛋白质并不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如果糖类供应不足,人就会感到疲劳,工作效率下降。可以说,糖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能量来源。

    澳大利亚营养专家雷特·瑞芙在一次研讨会上,专门谈到了学术界对食糖与健康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她介绍说,没有事实可以证明摄取食糖会破坏人体均衡摄入其他营养素,过去认为食糖不易保持体型是一种误解。吃糖可以抑制食欲,自然会减少对高脂肪食物的摄取,而脂肪才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因素。另外,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有关,吃糖并非糖尿病的诱因。另外,吃糖不是引起蛀牙的惟一原因,不吃糖也可能会蛀牙,防止蛀牙的关键是保持口腔卫生。

    现在,许多消费者特别关心吃糖多了会不会发胖的问题。食糖导致肥胖似乎有道理,因为食糖是一种能量供应源,同脂肪、蛋白质一样都为身体提供能量,能量过剩就会导致体重增加。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常见病统计数据显示,吃糖多的人比吃糖少的人更不容易得肥胖症。通过对普通人群的观察也可以看出,以脂肪作为主要能量来源的人要比以食糖等碳水化合物作为主要能量来源的人更容易发胖。

    食糖是最好的天然甜味剂

    对健康人来说,吃糖只要适量,对健康是无害的。因而健康人没必要专门去吃添加化学合成甜味剂的无糖食品。此外,有不少专家认为,无糖食品并非真的无糖,因为食品中少不了米、面等淀粉类物质,而淀粉在人体消化过程中要转化为葡萄糖。

    近年来,各种化学合成甜味剂展开了强大的市场攻势,有的产品甚至直接冠以“健康糖”的名称,各种无糖食品也应运而生。

这使人产生一种印象:采用合成甜味剂替代食糖是甜味食品的发展方向。事实果真如此吗?统计数字表明,在欧洲,糖精在甜味剂市场中仅占8%,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更低,仅为4%。从全世界的情况看,非营养甜味剂仅占9%。而在我国,糖精年产量达2万多吨,其中内销量1万多吨,占国内甜味剂市场的40%。化学合成甜味剂的过度生产和消费,已成为我国甜味食品发展中的一大问题。

    国际糖业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年人均消费食糖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无论从健康角度,还是营养方面考虑,我们都应该正确认识并合理消费食糖。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 
 

 
Baidu
map